本网讯(金沙集团1862cc成色 施维瑞)2019年11月21至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举办的第六届“教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举行。2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主持了“教育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域”学术外译成果发布报告会开幕式,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郑豪杰编审、教育科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编辑部主任刘明堂副编审、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ll)代表姜琴、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代表张淼、作者代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姜丽静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专家们就“如何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教育研究”和“国际教育学术出版前景展望”两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主持了发布会。我院李宜江教授带领2019级博士生王一澜、鲁雷和2017级硕士生施维瑞参会。
为拓展教育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域,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参与并以专场学术报告会,与会专家的学术演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1日下午,特邀学术报告嘉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贺晓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瞿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吴刚教授分别作学术演讲,激起了在场师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22日上午,我院李宜江教授在分组报告会中,以其和施维瑞同学合作的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形象的银幕塑造与时代印记》为基础进行了分享,论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典型性代表性电影中教师银幕形象塑造的梳理和比较,指出银幕中的教师形象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夕的思想传播者、“文革”至改革开放前夕的命运抗争者、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教育事业奉献者和21世纪以来多方利益的协调者等四种典型形象的流变。教师形象的银幕流变究其实质是特定时代社会发展对教师需求,教师群体特质及个体主观能动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形象在银幕上留下的时代印记。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多种形象,他们的形象与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相连,与各种利益交织。展望未来,教师形象应更加突出育人的使命,更加突出学生灵魂与生命塑造者的角色。论文引起了在场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和讨论。之后,李宜江教授还主持了第四小组的报告会。
为期一天半的论坛紧紧围绕“教育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域”的主题,从多个学科交叉的新领域、新方向、新发现等方面开拓创新,呈现了一批前沿的研究及其成果。此次我院师生的参会,进一步加强了我校教育学科与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